- 语文校本课程——影视文学赏析
- 汉沽六中数学校本课程——研究中学有关三角形知识点
- 汉沽六中英语校本课程——中西方七大文化差异简析
- 汉沽六中物理校本课程——物理与生活
- 汉沽六中化学校本课程——酸雨的危害
- 汉沽六中生物校本课程——生物与生产生活
- 汉沽六中历史校本课程——漫谈中国皇帝
- 汉沽六中地理校本课程——初步了解宝石
- 汉沽六中政治校本课程——生活中的经济
- 汉沽六中体育校本课程——高中篮球
- 汉沽六中通用技术校本课程——FLASH动画创作
- 汉沽六中书法校本课程——笔笔传神 字字传情
- 汉沽六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单反相机的结构功能与使用
- 汉沽六中数学校本课程——研究中学有关三角形知识点
一、 校本课程开设及实施情况基本信息
1.所在区县: 滨海汉沽
2.所在学校的名称: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
3.课程名称: 研究中学有关三角形知识点
4.学校类型( C )
A.市直属重点校 B.市级重点校 C.区级重点校 D.区级一般校
5.校本课程开设的年级( A )
A. 高一 B.高二 C.高三 D.其它:
6.校本课程的选课方式( A )
A.必修 B.选修
7.校本课程的开设方式( C )
A.班级授课 B.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 C.专题讲座 D.其它:
8.每学期的课时数( B )
A.5课时以下 B.5~10课时 C.11~15课时 D.16~20课时 E.20课时以上
9.选课人数( B )
A.25人以下 B.25~50人 C.51~100人 D.101~150人 E.150人以上
10.任课教师情况( B )
A. 本校教师专任 B. 本校学科教师兼任 C. 外聘教师
11.任课教师人数(A )
A. 1人 B. 2人 C. 3人 D.3人以上
1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A )
A. 教师个体 B. 教师小组 C. 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 D. 校外专家或教师
13.课程资源开发的形式(B )
A. 自主创新 B. 课程整合 C. 引进修改 D.整体引进
14.课程内容偏向的学科( B )
A.语文 B. 数学 C. 外语 D. 物理 E.化学 F.生物
G.政治 H. 历史 I. 地理 J. 音乐 K.体育 L.美术
M.信息技术 N. 通用技术 O.综合实践活动 P. 其它:
15.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 B )
A.教材 B.讲义 C.音像资料 D. 其它:
二、 校本课程方案简述
背景分析 | 三角形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平面几何的核心是三角形的全等和相似,不论是平行四边形系列还是梯形系列最终都要转化为有关三角形全等和相似问题加以解决。另外有关圆的五个定理都需要三角形知识点作支撑。 高中阶段立体几何有关证明与求教度和求距离都需要用到三角形有关定理和构造三角形去解决。另外,高中解斜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三角形五心与向量和立体几何的整合点。 |
课程目标 | 1. 学习三角形全等与相似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2. 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和解斜三角形知识点 3. 研究三角形五心及其和向量、立体几何的整合点 4. 研究圆的五个定理与三角形整合 立体几何三个角度求法 |
课程内容 | 1.三角形全等方法:SAS,SSS,AAS,HL。三角形相似方法:两个三角形有两组对应角相等或有两组对应边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或三边对应成比例。 2.解三角形知识点; 角的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边角关系;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边之间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面积公式和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3.三角形五心:重心,垂心,内心,外心,旁心的定义和性质。五心的向量表示和立体几何中三棱锥满足的条件。 4平面几何中的垂径定理,切线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相交弦定理的内容和证明过程及利用。圆心角,圆周角,弦切角之间的关系和证明。 5立体几何中的三个角度是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的定义和范围是什么,遵循一作,二证,三求。最终都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 |
课程实施 | 步骤一;讲义的编写遵循模块教学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学生正确引导,对学生取得成绩要给予肯定。 步骤二;对讲义做到精心归纳、总结,讲解范例触类旁通,设计新颖省时高效。 因为高中生课业负担重、时间紧、任务繁重,做到归类贴切、要诀提示强化记忆。 步骤三;细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分为“师生归纳—教师范例—学生应用—反思总结”。
|
课程评价 | 建立师生双向评价体制:1、对教师课程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从“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要求教师讲义充分到位、知识点条理性、逻辑性较强。板书正确、工整、有条理、设计合理。 2、对学生的评价:避免只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功利做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程度等,由听课教师综合评价,对学习的客观效果由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