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文校本课程——影视文学赏析
- 汉沽六中数学校本课程——研究中学有关三角形知识点
- 汉沽六中英语校本课程——中西方七大文化差异简析
- 汉沽六中物理校本课程——物理与生活
- 汉沽六中化学校本课程——酸雨的危害
- 汉沽六中生物校本课程——生物与生产生活
- 汉沽六中历史校本课程——漫谈中国皇帝
- 汉沽六中地理校本课程——初步了解宝石
- 汉沽六中政治校本课程——生活中的经济
- 汉沽六中体育校本课程——高中篮球
- 汉沽六中通用技术校本课程——FLASH动画创作
- 汉沽六中书法校本课程——笔笔传神 字字传情
- 汉沽六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单反相机的结构功能与使用
- 汉沽六中数学校本课程——研究中学有关三角形知识点
一、 校本课程开设及实施情况基本信息
1.所在区县: 滨 海 汉 沽
2.所在学校的名称: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六中学
3.课程名称: 笔笔传神 字字传情 —— 汉沽六中书法校本课程
4.学校类型( C )
A.市直属重点校 B.市级重点校 C.区级重点校 D.区级一般校
5.校本课程开设的年级( A )
A. 高一 B.高二 C.高三 D.其他:
6.校本课程的选课方式( B )
A.必修 B.选修
7.校本课程的开设方式( B )
A.班级授课 B.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 C.专题讲座 D.其他:
8.每学期的课时数( E )
A.5课时以下 B.5~10课时 C.11~15课时 D.16~20课时 E.20课时以上
9.选课人数( B )
A.25人以下 B.25~50人 C.51~100人 D.101~150人 E.150人以上
10.任课教师情况( B )
A. 本校教师专任 B. 本校学科教师兼任 C. 外聘教师
11.任课教师人数( A )
A. 1人 B. 2人 C. 3人 D.3人以上
1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A )
A. 教师个体 B. 教师小组 C. 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 D. 校外专家或教师
13.课程资源开发的形式( A )
A. 自主创新 B. 课程整合 C. 引进修改 D.整体引进
14.课程内容偏向的学科( A )
A.语文 B. 数学 C. 外语 D. 物理 E.化学 F.生物
G.政治 H. 历史 I. 地理 J. 音乐 K.体育 L.美术
M.信息技术 N. 通用技术 O.综合实践活动 P. 其他:
15.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 D )
A.教材 B.讲义 C.音像资料 D. 其他: 书法作品的欣赏与创作
二、 校本课程方案简述
背景分析 | 1、书法教育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面向 21 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和教育部基教司编的《写字教育指导纲要》……文件、通知中说明书法教育属于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全体学生的写字习惯,基本的写字技能,应成为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 2、书法教育的必要性:据调查,学生书写水平低下表现在:执笔姿势错误、书面字迹潦草、构字间架松散,无章法技巧。近年来高考作文也明确了10分的卷面书写分,以强调书写的重要。将书法教学系统化、完整化和普及化,这使得学校的书法教育充满了迫切感和必要性。 | ||||||||||||
课程目标 | 1、《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要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教育”。通过学习书法,充分认识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掌握书写的基本方法,达到钢笔书写“规范、端正、清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会“生动”,会写毛笔字,培养学生书写汉字的能力,巩固语文教学。 3、通过书法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养审美能力,做到“书艺育德,潜移默化;书艺育智,健全人格;书艺育健,全面发展;书艺激情,张扬个性”。 4、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书法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 ||||||||||||
课程内容 |
| ||||||||||||
课程实施 | 1、教材编写循序推进,不追求急功近利,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的实际,给予正确恰当地引导,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2、讲解范例触类旁通、设计新颖省时高效。高中生因课业负担重、时间紧,学习书法抓住“字的间架结构”对教材范字进行精讲,做到归类贴切、要诀提示强化记忆。3、统一规范,读写结合、书道结合。4、细化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大体为“分析结构→示范引路→学生拟书→比较品评→巩固记忆”。 | ||||||||||||
课程评价 | 建立师生双向评价体制:1、对教师课程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从“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进行,要求教师的手写教案字写的正确、工整、干净、行款整齐,以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为主,以此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2、对学生的评价:避免只重结果而轻过程的功利做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状况等,由各科教师综合评价,对学习的客观效果由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评价。 |